6.提膝橫擊
身體微右轉,重心全部移至左腿;右腿提膝,右腳內扣。同時左臂向前、向右、向胸部屈肘,經右小臂下與內側,繞至右小臂上內旋翻掌t'向左前伸臂橫掌擊出,掌心向下。與此同時右小臂外旋,掌心向上、向右下回拉至腹前。目視左掌。見圖227。 注意事項:注意提膝橫擊時,提膝與上肢的左手橫擊、右手回按要同時完成,以防站立不穩(wěn)n強調以胸腰折疊.腰脊撐圓,伸臂時發(fā)力,形成一種上下左右對稱的勁。這就是由脊背發(fā)力的折疊勁。
提膝橫擊時采用呼氣。
對方用右拳向我打出,我用右手迅速纏握住對方右手腕,身體右旋右采,同時,右腿迅速提起,成左獨立步。左手掌心貼右臂,沿臂上側向前推擊出,直擊對方喉部。見圖228。
陳式太極拳理論來源
1、把拳術與易學的陰陽五行之變化相結合
人體是一個不斷運動著的有機整體,易學認為,自然界一切事物的運動,無一不是陰陽的對立統(tǒng)一。人的生命運動,其本身就是陰陽對立雙方,在不斷的矛盾運動中取得統(tǒng)一的過程。
易學認為,凡是屬于溫熱的、上升的、明亮的、興奮的、輕浮的、活動的等方面的事物或現(xiàn)象,統(tǒng)屬于陽的范圍;凡是屬于寒冷的、下降的、晦暗的、抑制的、靜止的等方面的事物或現(xiàn)象,統(tǒng)屬于陰的范疇。而太極拳就順從陰陽變化之理,在一招一勢運作之中,陰中含陽,陽中具陰,陰陽互變,相輔而生。
2、把拳術與中醫(yī)學中的導引、吐納等理論相結合,將氣功運用于拳術之中
中醫(yī)學中的導引是中國古代醫(yī)學家們發(fā)明的一種養(yǎng)生術。主要是通過呼吸仰俯,手足屈伸的形體運動,使人體各部血液精氣流通無阻,從而促進身體的健康。
導引在太極拳中的應用即把意與形相結合,使心臟生理正常,從而引導血氣于身暢通。中國古代醫(yī)學家認為,心為神之居,主掌血脈運行,對人體各個臟腑均有重要的調節(jié)作用,是人類生命活動的主宰,人人身上重要的臟器,位于五官之首。五臟主藏精氣論中以心藏神,肺藏魄,肝藏魂,腎藏志,脾藏意。人體全身的血液依賴于心臟的推動作用才可以輸送到全身各個部位。因此,陳王庭在創(chuàng)造太極拳時,把始祖陳卜所傳授下來的一百單八勢長拳等狀術與中醫(yī)的導引相結合,在周身放松的條件下,使形體的運動符合并且能夠促進血液的循環(huán)。演練太極拳可使心氣旺盛,心血充盈,脈道通利,心主血脈的一切功能正常發(fā)揮,血液在脈管內正常運行,起到練拳養(yǎng)生的作用。否則,會使演練者氣血不足,引起推動血液運行循環(huán)的力量減弱,脈道堵塞,產生病變,不利于演練者的身體健康。吐納,也是中國古代醫(yī)學家們所發(fā)明的一種養(yǎng)生術。吐,即從口中吐出,意為呼氣;納,即收入,意為吸氣,由鼻孔而入。吐納術就是呼吸之術,通過口吐濁氣,鼻及清氣,吐故納新,服食養(yǎng)身,使形神相親,表里俱濟。
肺臟主掌呼吸之氣,呼吸功能是人體重要的生理功能之一。人體在一生之中,需要不停地進行新陳代謝,在新陳代謝過程中,要消耗掉大量的清新之氣(即氧氣),產生出大量的濁氣(即二氧化碳)。吸進氧氣,排出二氧化碳全靠肺的呼吸、吐納功能。
結語:上文中介紹了關于陳式太極拳的第二十二式云手向右動作的分解圖,看了文中的動作后看看自己做的是否正確。同時,還可以多了解一下關于陳式太極拳的理論來源,這樣更易于領悟太極拳的內涵。